<form id="dt9rn"></form>

    
    
      <nav id="dt9rn"></nav>

          華人號

          登錄更多 下載App

          一文看懂為什么“哈耶普斯麻”就是世界最頂尖的名校?!

          2022-07-12 14:10 閱讀量:3.4萬+

          華人號:留學那點事兒

          “哈耶普斯麻”何以成為世界頂尖大學?美國何以成為眾人向往的留學目的地?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Miguel Urquiola從經濟學角度指出了美國大學成功的關鍵:頭腦、市場與財政。他回顧了美國大學的發展歷史:從因英國影響以宗教為主,到被歐洲大陸影響改革后以學科教育為主;探索不同的資助模式以為大學學子提供研究經費;正是這些不斷的教育變革促使這些頂尖大學到今天的位置。

          同樣作為美國最早一批建立的高校,為什么在今天,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哈佛大學,而很少有人認識威廉姆斯文理學院?

          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大學與文理學院不是一個“量級”?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嗎?

          當申請美國大學時,為什么我們會唯QS排名“馬首是瞻”?QS排名意味著什么?

         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,都是一種導向。要解釋這種導向,深刻理解今天美國大學的現狀,時間需往前撥回至1860年—1930年。

          1860年是美國南北戰爭之年,同樣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水嶺。

          1860年之前,美國只有包括哈佛大學(注:哈佛也曾被稱為哈佛學院)、威廉姆斯文理學院在內的9所學校,這些被后來的研究者統稱為“戰前學院”(Antebellum College)的學校在學術聲譽上都屬籍籍無名。

          從1860年到1930年,是美國高校從學院(College)到大學(University)的轉變。

          從籍籍無名到一舉躍升為世界一流水平,美國高校是如何做到的?

          針對這個問題,經濟學家Miguel Urquiola用經濟學的方式進行了研究,并給出了結論:市場、頭腦與財政(Markets、Minds、Money)。簡言之:搞就業、搞人、搞錢。解決了這些問題,美國大學才最終成為今天的“哈耶普斯麻”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,戰前的美國學院深受歐洲影響,其最明顯之處在于學院與宗教的關系極其緊密。

          1.博雅教育與專業化學科教育的博弈

          戰前美國學院主要以培養牧師為主要功能和目標。這個時期,美國學院中的老師大多都當過牧師,或者有宗教背景。這個比例在1862年的達特茅斯大學超過60%,在1868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超過70%。

          宗教導向也決定了戰前美國大學的學習內容。當時的美國大學還未出現細分化的專業,學生主要學習從宗教延伸出的博雅教育(Liberal Arts):邏輯、修辭、音樂,以及語言(希臘語、希伯來語、拉丁語)。對于大學來說,提供專業化的知識和先進的理念是費錢又冒險的。

          而對比同時期的歐洲,我們馬上會發現美國的落后

          歐洲的改變源于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需求在發生變化,啟蒙運動也讓政府在教育中投入更多財政資源。

          于是有了從通識教育、博雅教育到學科化教育的改革。


          哈佛大學

          教育部將中學作為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階段,而在大學進行某一領域的專門學習,這直接促成了現代大學的產生。

          許多美國正在接受的傳統課程在歐洲大學中正在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學科教育。

          財政可以讓大學吸引更多的人才,于是課程改革也應運而生:一個教授教一系列課程的方式不再通行,大學有能力聘請不同學科的教授進行專門學科的教育,并且給予學術最先進的學科知識

          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教授們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科研(而不是教學)中。

          這樣的改革結果非常明顯。1850年,歐洲產生了幾個非常強大的大學,其中最強的哥廷根大學已經建成了配備齊全的圖書館,有100多名教職工。

          因此,19世紀歐洲大學遠超同期美國大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,歐洲大學抓住了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需求變化這一關鍵節點,適時轉變教育內容,讓學生在大學獲得的知識可以順利轉化到工作當中。

          雖然美國也處于社會大發展時期,工業化帶來對醫學、化學、物理,甚至社會大發展出現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學、人類學等社科專業的需求,但這些無法被“宗教化”的大學所滿足。“供”與“需”之間出現了巨大的不平衡,社會發展倒逼的大學改革迫在眉睫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2. 保守派和先鋒派

          在戰前美國學院中,教學理念分歧使當時的美國教授、學者、學生分裂為保守派和先鋒派。

          不同于今天動輒上千人的大學師資規模,改革前的美國學院,只有三種類型的老師:校長、教授和導師。

          一般大學只有兩位教授,這里的教授與今天的概念也不同,它只是“美國最富有大學的一種裝飾”,一般由年長、富有聲名的人擔任,因此哈佛大學在該職位創造出來之后的一個世紀都沒有人任職。

          導師位于最低一級,主要負責學校的授課工作,通常情況下他們是本科生,畢業之后留校任教,類似于今天研究生的情況。在哈佛大學成立的前一百年里只有不到五個導師,而且絕大多數是男性。

          當時教授的薪金非常少,有時甚至是無薪。1860年代,哈佛、耶魯大學的教授薪金甚至低于生活水平花費;而導師的薪資則跟手工藝人差不多,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,對科研感興趣的教授要自己貼錢買實驗材料進行學術研究。

          至于學生,他們的授課沒有專門化分工,在學習方式上,也是以閱讀、記憶和背誦為主。

          就像一架懶得動彈的機器,大學機制中的每一環都缺少生機和活力,并以保持傳統為己任。

          于是想要獲得更專業學術訓練的美國人紛紛到歐洲求學。

          1895年,到歐洲(尤其是德國留學)接受博士學術訓練的注冊美國年輕人達到頂點,后來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,彼時還是學生的Nicholas Butler曾表示:“到訪德國之后,才知道什么是大學,什么是學術研究,美國大學要想比肩歐洲大學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”

          這批在歐洲接受頂尖學術訓練的“最強大腦”,他們在歐洲獲得的學識、對大學(University)的學術研究印象,都日漸成為對美國本土大學的改革意識。他們在學成回國之后,成為美國大學的改革先驅。

          本土教育人士的“保守”與歐洲歸國教育者的“先鋒意識”,是不同的教育訓練的結果,而正是后者決定了美國大學的崛起之路。

          前面我們提到了美國大學轉型成功的兩個因素:市場供需與不同學術體系下的頭腦思維,這些狀況的轉變都亟需一個最重要的條件:錢。學校的財政狀況往往會決定改革的成敗。

          1.教育改革首先要解決財政問題

          George Ticknor是第一代到德國受訓的美國人,1815年在哥廷根大學學習,回到哈佛之后教授法語、西班牙語和文學。

          他的改革主張非常接近現代大學:

          呼吁大學給教授更多科研時間;

          讓學生從傳統的背誦記憶學習方法改為評論、解釋、分析;

          以系別的方式組織學校,最終形成不同的研究生教學;

          擴充大學的教學范圍,所有學科都應涉及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然而當他把改革意見遞交給時任哈佛校長時,直接被校長以“哈佛比較窮”為由拒絕了。

          相反,如果有充足的財政作為改革的保證,創新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

          在戰時美國大學的教育改革中,將教育重心從本科教育轉移到研究生教育是非常艱難、也很冒險的決策。當時的美國還沒有任何一個工作需要碩士學歷。紐約大學率先開設了MA,但在需求量太少、財務緊缺狀況下,學校又不得已停止了MA。

          唯一的成功特例是耶魯。

          1850年,耶魯是當時聲譽最好、有最多畢業生的學校,這為研究生的申請需求提供了保障,也就讓以學費為主的財政收入有了保障。

          耶魯大學

          時任耶魯校長Theodore Woolsey稱自己是激進的保守主義者,在他的就職演說中,他說耶魯還不是真正的大學(University),要成為真正的大學,提升學術研究水平是最重要的舉措。

          在資金充足、需求量大的前提下,他創建了心理學系,該系又發展為美國第一個研究生院,這個嘗試非常成功,1861年,耶魯大學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。至此,耶魯大學才完成了到“大學”的轉變。

          當然也會有自己創造“財源”解決財政問題的大學改革。Francis Wayland作為當時布朗大學的校長,正在面臨學校招生困難而帶來的財政匱乏問題。

          于是在1840年,他大膽地在傳統的通識教育外,開設了科學、農業等應用性更強的專業作為選修課程。學生可以雙選兩種并行課程,學習應用型專業可以獲得特殊學位。

          這些“對口”專業可以讓畢業生順利找到“對口”工作,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反過來也解決了學校的財政問題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2.尋找新的資助模式

          有了前面的嘗試,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驅者還找到新的商業資助模式,其中最早取得成功的是康奈爾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。

          新的商業資助模式既需要捐贈者和領導者在教育理念上一致,也間接反應了豐富的財政資源將會直接推動高等教育發展。

          Ezra Cornell在建校前表示:“我將建一所任何人都能在任何研究中得到指導的學府(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)。”這句后來成為康奈爾大學校訓的話,在當時的語境下就是指以專業化學術研究為導向的綜合性大學。

          基于這樣的理念,1865年,康奈爾大學第一任校長Andrew White將課程進行改革,分為技術導向和學術導向兩類,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,也達到了創校的目的。

        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成功則反映出在理念一致性的基礎上,錢是如何推動高等教育走向成功的。

          約翰霍普斯金大學

          作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捐贈者,Johns Hopkins希望自己的財富可以建立一所大學和一所醫院。面對如此巨額的捐款,董事會將辦學方向定位于更“燒錢”的研究生教育和學術研究,他們咨詢了時任密歇根大學、哈佛大學、康奈爾大學的校長探討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,不過校長們都模棱兩可。

          Daniel Gilman卻與董事會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,他認為美國不需要一個又一個相似的大學,而需要一個學生可以接受最好的學術訓練的大學,在這里如果他們沒有本科期間良好的學術訓練基礎,他們的研究生申請會被拒絕。

          作為約翰霍普金斯第一任校長,Daniel Gilman將辦學重心放到研究生教育和學術研究,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。

          他看中學術論文的出版,于是創立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;他聘請不同學科的資深教授,到1884年,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擁有超過50位教授,大部分人在德國受過學術訓練;他贊同教授將研討會(seminar)的形式應用到教員之間的研究展示和研究生課程上,這一形式流傳至今。

          不僅如此,Gilman還建立了霍普金斯大學醫院、開設醫學院,這一舉措成為后來美國大學的潮流,即在大學建立專門的學院,這也極大提高了美國醫學訓練和醫學行業的地位。

          改革的結果就是學校培養的博士生很快超過了哈佛和耶魯的總和,許多人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“巴爾的摩的哥廷根”。

          由私人巨額捐資而設立的大學在資源方面得天獨厚,無論是建立校舍的土地、建筑等硬件設施,還是聘請教授、開設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生院、開辦醫學院、創立大學出版社、期刊等等軟件設施,都所費頗糜,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不可能產出“世界一流”的成果的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為了顯示出美國大學在超過半個世紀里連續的學術表現,Miguel Urquiola參考了1850年至2016年諾貝爾獲獎者(物理、化學、醫學、經濟學領域)在自傳中對大學科研投入的評析,大學出現頻次及大學所在國家成為重要參考,并在數據上呈現出其改變和提升的過程。

          雖然這種研究方法有其粗略之處,但在時間延續性上及學術水平展現上相對可靠。

          在639位諾獎獲得者的傳記中,共提到了大學3120次。從被引用學校來看,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以總數170次并列第一。引用前二十五名中:

          在1855-1900年,以歐洲為主導,這一期間沒有美國大學被提到;

          1901-1940年,劍橋大學居首,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進入前五;

          1941-1980年,哈佛大學居首,前七位中的六位都屬于美國,

          1981-2016年,前七中的所有大學都是美國大學。

          以十年為一個時間段,從1870年至1910年,德國以絕對的優勢位列第一,英國、法國緊隨其后;

          1911年至1920年,美國大學在引用上躍居第一,一舉超過德國,并在下一個十年以壓倒式勝利“碾壓”歐洲其他國家。

          總的來說,1800年之前,美國大學學術研究水平很弱,從1860年到二戰前1930年代前,美國大學獲得了飛速發展,一些學校先取得了主導地位,隨后美國大學整體科研水平全面提升,使越來越多學校躋身世界一流水平,至此還從未被超越過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研究型發展導向會讓美國大學永遠保持世界頂尖水平嗎?

          也許不會。

          在經過百年發展之后,過度強調“精、專”開始顯現弊端,這一次,似乎又回到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博弈上。

          在今天的美國,綜合大學以研究型為導向,在研究生教育和學術研究領域更具優勢;而文理學院則只開設本科教育,繼承博雅教育,以自由、人文為內涵,強調文理兼修,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自我的機會。

          看起來是“花開兩朵,各表一枝”,但實際上,研究型導向削弱了本科教育的質量。

          過度強調研究生教育的學術研究使本科生教育質量下降。教授全力投入科研,不再承擔本科教學任務,轉而由博士生或博士后助教全權負責,這固然可以增加科研產出,但卻大大違背了研究型大學改革的初衷:“讓大學生接受最前沿的專業知識”。

          在資源分配中,研究生教育占據了大學財政資源的大半壁江山,為研究生提供優厚的獎學金支持,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基金成為美國頂尖大學的傳統;

          反觀收費昂貴的本科生教育,讓許多人拿著offer卻望而卻步,這些現象未嘗不是對當下美國高校現狀的反饋。

          長此以往,如果美國頂尖高校的本科教育無法與研究生教育保持同步的高水準,學術研究豈不“后繼無人”?

          此外,研究型導向也讓以本科教育見長的文理學院不占優勢。在QS前一百名中,幾乎不見文理學院,因為該排名以學術聲譽和學術研究能力為主要測評標準;換言之,QS排名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更具參考意義,而不甚了解內情的本科申請者也以此為重要擇校參考,導致優秀的文理學院無人問津。

          在面對社會時,以博雅教育為專長的文理學院也不占優勢,不僅是在美國,甚至在中國,美國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,其所在大學的QS排名是企業雇主的首要考量因素,這再度擠壓了文理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空間。

          一百多年前的大學改革,是適應工業化社會發展的產物。在今天信息化、電子化的人工智能時代,在人類逐漸被“物化”、“工具化”的時代,在越來越“卷”的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躺平的時代,我們似乎又在面臨一個全新的關鍵變化節點,過往的改革經驗還能通行嗎?這值得我們深思。

          無論是從歷史看現在,還是從現在看未來,教育必然要不斷經歷改革,才能有所發展。教育變革與社會變革相輔相成,只有在永恒的改變中,教育才能產生新的血液,帶來新的力量。

         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分享《一文看懂為什么“哈耶普斯麻”就是世界最頂尖的名校?!》的全部內容,更多有關南非華人最新消息、新聞,請多多關注華人頭條留學頻道。您還可以下載我們的手機APP,每天個性化推薦你想要看的華人資訊!
          免責申明

          1、本站(網址:52hrtt.com)為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等服務,用戶保證對發布的內容享有著作權或已取得合法授權,不會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。

          2、刊載的文章由平臺用戶所有權歸屬原作者,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觀點和立場。

          3、因平臺信息海量,無法杜絕所有侵權行為,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(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郵箱:hrtt@52hrtt.com),以便及時刪除。

          舉報收藏
          評論 (0條)
          您需要登錄后才能評論,點擊此處進行登錄。
          登錄后評論

          下載華人頭條

          關于我們

          ? 2022 華人頭條

          服務熱線 : 0591-83771172

         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?版權所有

          ICP許可證號 閩ICP備10203582號

          直播備案號 閩ILS備201708250005

          舉報熱線:0591-83771172

          舉報郵箱:hrtt@52hrtt.com

          免責聲明

          1、本站(網址:52hrtt.com)為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等服務,用戶保證對發布的內容享有著作權或已取得合法授權,不會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。
          2、刊載的文章由平臺用戶所有權歸屬原作者,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觀點和立場。
          3、因平臺信息海量,無法杜絕所有侵權行為,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(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郵箱:hrtt@52hrtt.com),以便及時刪除。

          成年片黄色电影大全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